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原代细胞)
- 来源:小鼠输尿管组织
- 细胞特征:细胞呈铺路石状,不规则形态;贴壁培养
- 培养基:原代上皮细胞专用培养基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源自小鼠输尿管组织,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管道,位于腹膜后,呈扁圆柱状,沿腰大肌内侧的前方垂直下降进入骨盆。输尿管上皮细胞经过广谱角蛋白(PCK)免疫荧光鉴定,纯度高于90%,不含有HIV-1、HBV、HCV、支原体、细菌、酵母和真菌等,贴壁生长,适用于尿路上皮肿瘤、输尿管损伤等研究领域。
输尿管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小骨盆入口处和膀胱壁内斜行至膀胱粘膜、输尿管开口处
输尿管管壁分为黏膜层、固有层、肌层、外膜,黏膜层表面为移行上皮,约有4-5层细胞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瓦耳代尔鞘结构,能防止膀胱内尿液返流到输尿管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参数表
细胞名称 |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原代细胞) |
英文名称 | Mouse Ureteral Epithelial Cells |
组织来源 | 小鼠输尿管组织 |
细胞形态 | 上皮细胞样 |
规格 | 5×10^5 cells/T25细胞培养瓶 |
生长特性 | 贴壁生长 |
传代比例 | 1:2,每2-3天换液一次 |
培养体系 |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完全培养基 |
培养条件 | 气相:95%空气+5%二氧化碳,温度37℃ |
细胞系统 | 尿道细胞系统(Urethral Cell System) |
细胞鉴定 | 广谱角蛋白(PCK)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 |
细胞纯度 | 纯度高于90% |
病原检测 | 不含HIV-1、HBV、HCV、支原体、细菌、酵母和真菌等 |
分离方法 | 先中性蛋白酶消化、机械分离、胶原酶消化,并通过上皮细胞培养基培养筛选 |
细胞来源描述 | 分离自小鼠输尿管组织,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为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位于腹膜后 |
输尿管特性 | 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段,管壁分为黏膜层、固有层、肌层、外膜,黏膜层表面为移行上皮,约有4-5层细胞 |
特殊结构 |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瓦耳代尔鞘结构,能防止膀胱内尿液返流到输尿管 |
应用范围 | 尿路上皮肿瘤研究、输尿管损伤研究、组织工程学研究等 |
培养教程
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培养操作指南
准备
取出T25细胞培养瓶,用75%酒精消毒瓶身,拆下封口膜,放入37℃、5%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静置3-4小时,稳定细胞状态。
细胞传代
吸出T25细胞培养瓶中的培养基,用PBS清洗细胞一次。
添加0.25%胰蛋白酶消化液1mL至培养瓶中,轻微转动培养瓶至消化液覆盖整个底部,吸出多余液体,37℃温浴1-3分钟。观察细胞回缩变圆后,再加入5ml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
用吸管轻轻吹打混匀,按1:2-1:3适当的比例进行传代接种,然后补充新鲜的完全培养基至5mL,置于37℃、5%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静置培养。
待细胞贴壁后,观察并每隔2-3天更换新鲜的完全培养基。
细胞收货脱落
收集所有细胞悬液,1000rpm,离心5分钟,保留沉淀。
添加0.25%胰蛋白酶消化液0.5mL至离心管中,重悬沉淀,放置于37℃消化3分钟(或4℃冰箱静置5-7分钟);消化完毕后,向离心管内加入5ml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
经1000rpm,离心5分钟,丢弃上清,用5ml完全培养基(补加1%FBS,促进贴壁)重悬沉淀,接种于新的培养瓶内。
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培养观察;之后按照换液频率更换新鲜的完全培养基(37℃预热)。
注意事项
培养基于4℃条件下可保存3-6个月。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请注意保持无菌操作。
传代培养过程中,胰酶消化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细胞贴壁及其生长状态。
相关资料
STR鉴定及相关
参考文献
下一篇:原代小鼠尿道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