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电话
021-52237832
网站首页 > 原代细胞 > 大鼠原代细胞 > 间充质干细胞 >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货号:STM-CE-3504 规格:5×10⁵cells/T25细胞培养瓶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

  • 来源:肝脏组织
  • 细胞特征:原代细胞专用培养基
  • 培养基:成纤维细胞样
  • 其他:HSC在激活后能够合成大量的ECM成分,如胶原蛋白I、III等
Tags: 肝星状细胞    
价格:¥ 3,200.00

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是分布于肝脏Disse间隙的间质细胞,紧邻肝窦内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主要负责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ECM),在肝纤维化、肝损伤修复和肝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静息状态下的HSCs细胞呈星形或葡萄串状,胞质中富含维生素A脂滴(储存约80%的机体维生素A),表现出Desmin阳性标志;在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HSCs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表型,脂滴消失,胞体体积增大30-50%,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增加,同时胶原蛋白分泌量显著上升,可导致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

HSCs细胞通过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肝再生,其活化过程包括前炎症阶段、炎症阶段和后炎症阶段,受到TGF-β、PDGF等信号调控。由于其在肝脏疾病中扮演的核心角色,HSCs广泛应用于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药物筛选、肝再生研究及疾病模型构建。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通常通过原位肝脏灌流、酶消化和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从新生2天龄大鼠肝组织中分离获得,为研究肝脏病理生理学提供了重要的体外模型。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特性特征

分子标志物

状态特征性标志物检测方法
静息态Desmin、GFAP、CRBP-1免疫荧光染色
活化态α-SMA、PDGFR-β、Collagen IWestern blot
功能标记TIMP-1、MMP-2ELISA检测

基因表达特征

  • 静息态特征基因:

  • RBP1(视黄醇结合蛋白1):维持维生素A代谢

  • PPARγ:抑制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

  • 活化态上调基因:

  • COL1A1(胶原蛋白I):表达量增加10-20倍

  • TGF-β1:促进ECM合成,自分泌激活通路

  • CT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纤维化核心调控因子

关键信号通路

  • TGF-β/Smad通路:促进胶原合成,激活后Smad3磷酸化水平升高3-5倍

  • PDGF信号轴:通过ERK1/2介导细胞增殖,激活后PDGFR-β表达量增加2.4倍

  • Wnt/β-catenin通路:调控HSC活化与肝再生平衡,RSPO3配体可激活该通路

代谢特征

  •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在活化后下降40%,糖酵解活性增强

  • 钙离子稳态改变:H₂O₂刺激可使胞内Ca²⁺浓度升高至静息状态的2.8倍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参数表

细胞名称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
英文名称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
组织来源大鼠肝脏组织
细胞类型原代肝星状细胞
形态特征静止态:葡萄串状或星形,含维生素A脂滴;激活态:长梭形
基础标志物Desmin阳性
激活标志物α-SMA阳性
纯度高于90%
生长方式贴壁培养
培养基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专用培养基
培养条件37℃,5% CO₂
传代比例1:2至1:3
最大传代次数建议不超过5代
换液频率每2-3天换液一次
生长因子PDGF、TGF-β等
冻存条件-80℃短期保存,液氮长期保存
解冻方法快速解冻于37℃水浴中
主要功能ECM合成、肝窦微循环调节、肝再生促进
应用领域肝纤维化研究、药物筛选、肝再生研究
生物安全级别BSL-1
污染检测不含HIV-1、HBV、HCV、支原体、细菌、酵母和真菌
ECM合成胶原蛋白I、III等
生长因子表达HGF、IGF等
收缩功能通过胞突收缩调节肝窦微循环
迁移能力在炎症区域活化的HSC数目增多
静息态特征基因RBP1、PPARγ
活化态上调基因COL1A1、TGF-β1、CTGF
静息态基因表达Desmin、GFAP、CRBP-1
活化态基因表达α-SMA、PDGFR-β、Collagen I
线粒体功能氧化磷酸化能力在活化后下降
糖酵解活性在活化后增强
TGF-β/Smad通路促进胶原合成,激活后Smad3磷酸化水平升高
PDGF信号轴通过ERK1/2介导细胞增殖
冻存液配方70%培养基+20%FBS+10%DMSO
运输方式冻存细胞:干冰;活细胞:常温运输


培养教程

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培养教程

  • 大鼠原代HSC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培养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确保HSC细胞的活性和纯度。

  • 细胞复苏时,首先将冻存管从液氮中取出,迅速置于37℃水浴中摇动解冻,解冻后用70%酒精擦拭外壁并转移至生物安全柜中。将等体积的预温培养基逐步加入HSC细胞悬液中稀释,500-1000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后重悬于5ml新鲜培养基中。HSC细胞接种于经鼠尾胶原Ⅰ包被的培养瓶中(2-5μg/cm²),在37℃、5% CO₂培养环境下静置4小时后更换新鲜培养基。

  • 传代操作在HSC细胞密度达到80-90%融合时进行,推荐1:2至1:3的传代比例,3代内活性最佳。传代时,先用PBS清洗HSC细胞,再加入0.25%胰酶消化1-3分钟,显微镜观察HSC细胞回缩至80%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离心收集HSC细胞后重悬并接种至新培养瓶。

  • 冻存时,HSC细胞悬液浓度调整至1-3×10⁶ cells/ml,使用冻存液(70%培养基、20% FBS、10% DMSO)分装至冻存管,每管1ml。HSC细胞需按程序降温,4℃预冷30分钟后转移至-20℃冷冻2小时,再置于-80℃过夜,最终存入液氮中长期保存。

  • 复苏时应确保HSC细胞的存活率高于90%,贴壁率达85%以上,同时定期进行支原体检测和培养基浊度观察以监测污染。

  • 在HSC细胞的传代与维持培养中,建议传代后24小时内避免移动培养瓶,且每2-3天更换一次培养基,换液量以5ml/25cm²为宜。血清浓度在传代时维持10%,培养过程中可降至5%,并添加1mM N-乙酰半胱氨酸以减少氧化应激。

  • HSC细胞的活化标志包括α-SMA的表达增强和胶原蛋白分泌量的显著增加,若激活HSC细胞比例超过30%,则应及时终止使用。

  • 通过严格的培养和质量控制,可有效维持HSC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肝纤维化、药物筛选及肝再生等研究提供可靠的HSC细胞模型。

相关资料

大鼠肝细胞分离与纯化技术综述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特定类型细胞的分离与纯化是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鼠肝细胞,作为肝脏生理和...
HUH-7人肝癌细胞系实验过程中的常见疑问
问:HUH-7细胞是如何被建立的?答:HUH-7细胞系由Nakabayashi等人建立,源...
查看完整内容 >

STR鉴定及相关

参考文献

肝星状细胞HSC-T6体外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药学实践杂志 > 2005年6期
摘要:目的:研究以肝星状细胞HSC-T6为靶细胞,建立体外肝纤维化模型.方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先...
白屈菜碱对活化后大鼠肝星状细胞CFSC-8B的增殖、胶原合成及TGF-β1受体的影响 中国药房 > 2019年13期
摘要:目的:考察白屈菜碱对活化后大鼠肝星状细胞CFSC-8B的增殖、胶原合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苦参素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端粒酶的影响 《中草药》 2014年14期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素在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端粒酶及其亚单位端粒酶逆...
脂多糖促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细胞自噬 基础医学与临床 > 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 研究脂多糖(LP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自噬的影响及NF-κB通路在其中的...
二烯丙基二硫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南华大学》 2015年
摘要:目的:观察二烯丙基二硫(DADS)在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的影响,并探讨...
查看完整内容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