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CC70细胞(人乳腺导管癌细胞)
- 来源:乳腺导管癌
- 细胞特征:贴壁细胞 ,上皮细胞样
- 培养基:1640+10% FBS+1% P/S
- 其他:HCC70细胞是一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
HCC70细胞系是在1992年从一位49岁非洲裔美国女性的原发性浸润性导管乳腺癌中分离。该肿瘤被归类为TNM IIIA期,属于三级浸润性导管癌,伴有17个淋巴结中4个转移的特征。建立HCC70细胞系的过程历时44个月。
HCC70细胞系具有上皮细胞特性。尽管HCC70细胞曾被报道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但一些最新的研究对这一结果提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雌激素受体的确切状态仍在进一步评估中。
HCC70细胞特性特征
HCC70细胞核大、染色质致密、核仁明显
电镜下可见大量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少量线粒体
HCC70是一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即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
对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上皮糖蛋白2(EGP2)和细胞角蛋白19呈阳性
- HCC70细胞表现为多倍体,过表达肿瘤抑制基因p53,但不表达Her2/neu癌基因
HCC70细胞参数表
细胞名称 | HCC70细胞(人乳腺导管癌细胞) |
细胞别称 | HCC-70; HCC70; HCC0070; HamonCancerCenter70 |
细胞来源 | 从一位49岁的非洲裔美国女性的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中分离 |
肿瘤分类 | TNM IIIA期,3级,浸润性导管癌 |
细胞形态 | 上皮样,贴壁生长 |
细胞特性 | 多倍体,分化不良 |
基因特征 | 过表达p53,HER2/neu阴性 |
标记物表达 | EGP2(阳性),细胞角蛋白19(阳性) |
雌激素受体 | 呈阴性(曾被报道呈阳性) |
培养基 | RPMI-1640 + 10% 胎牛血清 |
传代方法 | 1:2至1:3传代,每周换液2-3次 |
细胞浓度 | 1×10^6 cells/T25培养瓶 |
保存条件 | 液氮或-80°C冰箱 |
细胞活力 | 高活力,代数低 |
细胞鉴定 | STR鉴定和基因突变测序 |
冻存条件 | 冻存液:55%基础培养基+40% FBS+5% DMSO 温度:液氮 |
培养条件 | 气相:空气,95%;CO2,5% 温度:37℃ |
培养教程
HCC70人乳腺导管癌细胞培养教程
细胞复苏
从液氮罐或-80°C冰箱中取出冻存的HCC70细胞管,迅速放入37°C水浴中,轻轻摇晃,直至HCC70细胞完全复苏。
使用移液管将复苏后的HCC70细胞悬液转移至含有预热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FBS和1%青霉素-链霉素)的离心管中,混匀。
将HCC70细胞悬液转移至T25培养瓶中,放置于37°C、5% CO₂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常规传代
当HCC70细胞达到90%汇合时,吸弃培养基,用PBS洗涤细胞两次。
加入0.25%胰酶-EDTA溶液,在37°C下消化3-5分钟,直至HCC70细胞变成单个圆形。
使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应,轻轻吹打HCC70细胞以形成单细胞悬液。
根据需要,以1:2至1:4的比例将HCC70细胞接种于新的培养瓶中,并加入适量的预温培养基。
将培养瓶放入37°C、5% CO₂的培养箱中培养,每2-3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直到HCC70细胞再次铺满瓶底。
冻存
收集对数生长期的HCC70细胞,离心后弃去上清液。
用冻存液(由50%培养基、40%胎牛血清FBS和10%二甲基亚砜DMSO组成)重悬HCC70细胞,将细胞浓度调整至1-2×10^6 cells/ml。
将HCC70细胞悬液分装至冻存管中,置于-80°C冰箱中过夜。
次日,将冻存管转入液氮罐中保存,以备后续使用。
相关资料
STR鉴定及相关
Amelogenin | X |
CSF1PO | 10 (KCLB=9S0070) |
10,14 (ATCC=CRL-2315; Cosmic-CLP=907048;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PubMed=20679594; PubMed=25877200; PubMed=28889351) | |
D1S1656 | 14 |
D2S441 | 11 |
D2S1338 | 23,25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PubMed=25877200) |
25 (ATCC=CRL-2315;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 |
D3S1358 | 16 (KCLB=9S0070) |
16,17 (ATCC=CRL-2315;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PubMed=25877200) | |
D5S818 | 12,13 (ATCC=CRL-2315; Cosmic-CLP=907048;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KCLB=9S0070; PubMed=20679594; PubMed=28889351) |
13 (PubMed=25877200) | |
D7S820 | 10,11 |
D8S1179 | 13 |
D10S1248 | 13 |
D12S391 | 15,19 |
D13S317 | 12 |
D16S539 | 9,13 (ATCC=CRL-2315; Cosmic-CLP=907048;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PubMed=28889351) |
13 (PubMed=20679594; PubMed=25877200) | |
D18S51 | 13,16 |
D19S433 | 12.2,15.2 |
D21S11 | 30 |
D22S1045 | 14 |
FGA | 19.2,24 (ATCC=CRL-2315;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PubMed=25877200) |
24 (KCLB=9S0070) | |
Penta D | 10 |
Penta E | 9,16 |
TH01 | 9 |
TPOX | 9,10 (Direct_author_submission;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 PubMed=20679594; PubMed=25877200) |
10 (ATCC=CRL-2315; Cosmic-CLP=907048; KCLB=9S0070; PubMed=28889351) | |
vWA | 13,15 |
参考文献
下一篇:JIMT-1细胞(人乳腺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