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M.1S细胞(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
- 来源:外周血
- 细胞特征:淋巴母细胞样,悬浮和轻微的贴壁同时存在
- 培养基:RPMI-1640+10% FBS+1%P/S
- 其他:MM.1S主要特点是CD38高表达;MM.1S细胞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对地塞米松等类固醇药物敏感
MM.1S细胞系源自一名对类固醇治疗产生耐药性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外周血,是从MM.1母细胞株中分离出的亚系,MM.1R是该细胞系的另一亚系。与MM.1R细胞系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耐药不同,MM.1S对地塞米松保持敏感。
MM.1S细胞在复苏后恢复正常生长的时间大约需要两周。
MM.1S细胞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在类固醇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研究方面。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MM.1S细胞也被用于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Luc)基因的转染株,以便进行体内外成像及药效评估。需要注意的是,MM.1S细胞仅限用于科研目的,不得用于临床治疗。
MM.1S细胞特性特征
细胞形态呈淋巴母细胞样,主要以悬浮生长为主,伴有轻微贴壁现象。
MM.1S细胞生长速度较慢,倍增时间约为66至88小时,文献常报道约80小时。
抗原表达:CD25+、CD38+、CD52+、CD59+
MM.1S细胞属于B淋巴母细胞类型,表达lambda轻链免疫球蛋白,具备典型的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
表达的基因:λ轻链免疫球蛋白,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免疫表型。
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使其对地塞米松等类固醇药物敏感。
MM.1S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区别于其亚系MM.1R的耐药性。
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研究的经典模型,广泛用于类固醇敏感性及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
用于药物筛选、新治疗方法评估及建立表达荧光素酶的转染株,便于体内外成像和药效检测。
MM.1S细胞(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参数表
细胞名称 | MM.1S细胞(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 |
细胞别名 | MM1.S, MM1-S, MM-1S |
物种 | 人类(Human) |
来源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42岁非裔美国女性患者) |
细胞类型 | B淋巴母细胞样,终末分化的浆细胞样(plasma cell-like lymphoblast) |
形态学 | 圆形,核偏心,常见双核或多核,粗糙内质网发达,核仁明显,细胞悬浮生长,伴轻微贴壁 |
生长速率 | 倍增时间约72-80小时(文献报道66-88小时范围内) |
免疫球蛋白表达 | 高表达IgA λ轻链(λ light chain),κ轻链极低或无表达 |
主要表面抗原 | CD25 (约79%), CD38 (约96%), CD52 (约98%), CD59 (约96%), HLA-DR, PCA-1 |
缺失表面标志 | CD19, CD20(典型B细胞标志阴性),CD10(低表达),CD45(低表达) |
受体表达 | 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表达,敏感于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
其他分子特征 | MSI-low(微卫星不稳定性低),含有多发性骨髓瘤相关基因变异,具备完整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包括全外显子测序、RNAseq等) |
培养基 | RPMI-1640+10% FBS+1%P/S |
补充成分 | 10%胎牛血清(FBS),可选添加谷氨酰胺、青链霉素-链霉素(P/S)及抗真菌剂(如Fungizone) |
培养温度 | 37℃ |
CO2浓度 | 5% |
生长方式 | 主要悬浮培养,部分细胞轻微贴壁 |
传代比例 | 1:2至1:4 |
冻存液组成 | 50% RPMI-1640 + 40% FBS + 10% DMSO |
冻存条件 | 液氮中储存 |
复苏时间 | 复苏后约2周恢复正常生长 |
微生物检测 | 无支原体污染 |
基因组编辑 | 有衍生株如BCMA敲除MM.1S细胞(CRISPR/Cas9技术) |
荧光标记 | 有稳定表达荧光素酶(Luc)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转染株,用于体内外成像及药效评估 |
研究用途 | 多发性骨髓瘤基础机制研究,类固醇敏感性及耐药机制,药物筛选,新疗法评估,细胞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研究(如TGF-β诱导的生长抑制) |
细胞周期状态 | 细胞在对数生长期,TGF-β处理可诱导G1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 |
相关Omics数据 |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组学数据公开(COSMIC、DepMap、MD Anderson项目等 |
培养教程
MM.1S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培养教程
培养基准备
MM.1S细胞推荐使用RPMI-1640培养基,补充以下成分以促进细胞生长:
10%胎牛血清(FBS)
1%青链霉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
可选添加:2 mM L-谷氨酰胺(L-Glutamine)
所有成分须在无菌条件下混匀后使用,并于4°C保存,不超过两周。
培养条件
MM.1S细胞在悬浮状态下生长,需维持以下培养环境:
温度:37°C
气体条件:5% CO₂
培养器皿:T25或T75细胞培养瓶,适用于悬浮细胞
注意MM.1S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易出现团聚现象,建议轻轻吹打混匀以维持均匀分布。
传代方法
当MM.1S细胞密度达到0.8 × 10⁶ ~ 1.2 × 10⁶ cells/mL时应进行传代,避免过度密集影响增殖:
收集细胞悬液,置入离心管;
1000 rpm 离心5分钟,弃上清;
用新鲜预热的培养基重悬细胞,按1:2或1:3比例接种到新瓶中;
轻轻吹打使MM.1S细胞充分分散。
冻存与复苏
冻存步骤:
收获对数生长期MM.1S细胞,离心去除上清;
重悬于冻存液中(90% FBS + 10% DMSO);
装入冻存管,置于程序降温盒中于-80°C预冻过夜;
次日转入液氮长期保存。
复苏步骤:
37°C水浴迅速解冻;
立即转入含有10 mL完全培养基的离心管;
1000 rpm 离心5分钟去除DMSO;
重悬后接种至新培养瓶中,继续培养MM.1S细胞。
注意事项
MM.1S细胞应定期检测支原体污染;
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细胞形态观察与生长曲线评估;
冻存前确保MM.1S细胞处于健康生长状态,以提高复苏效率。
相关资料
- 人胚肺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
- 人类胚胎肺细胞和干细胞是两种细胞类型,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来源、特性和用途...
- 查看完整内容 >
STR鉴定及相关
Amelogenin | X |
CSF1PO | 9,14 |
D1S1656 | 11,12 |
D2S441 | 11 |
D2S1338 | 21,22 |
D3S1358 | 16,17 |
D5S818 | 8,12 |
D7S820 | 10,11 |
D8S1179 | 14 |
D10S1248 | 12,15 |
D12S391 | 17,24 |
D13S317 | 13 |
D16S539 | 12 |
D18S51 | 11,16 |
D19S433 | 13 |
D21S11 | 29,30 |
D22S1045 | 10,11 |
FGA | 20,24 |
Penta D | 2.2,9 |
Penta E | 13,15 |
TH01 | 7,8 |
TPOX | 8 |
vWA | 15,17 |
参考文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