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6F10黑色素瘤细胞(b16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
- 来源:器官:皮肤;品系:C57BL/6J;疾病:黑色素瘤
- 细胞特征:贴壁细胞,梭形细胞样;上皮样细胞样
- 培养基:生长培养基:RPMI-1640+10% FBS+1% P/S;使用DMEM培养时可能出现黑色素快速积累,推荐使用RPMI-1640完备培养
- 其他:B16-F10细胞是B16-F0细胞的亚系。
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源自患有黑色素瘤的C57BL/6J小鼠的皮肤组织,其细胞形态呈现出纺锤形和上皮样的特征。B16-F10细胞系始于1954年,由美国缅因州杰克逊实验室(Jackson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建立。
B16-F10细胞系的建立是由对C57BL/6J小鼠皮肤组织的初级培养和体内移植实验。在适当的培养环境下,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小鼠皮肤组织中分离出黑色素瘤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同种小鼠体内,形成了原发性肿瘤。后通过成功分离出的原发性肿瘤,建立了B16-F10细胞系。
特征和生物学性质
B16-F10细胞系表现出肿瘤细胞的特征,具有在脾脏、肝脏和肺部等器官产生转移的能力。它们是产生黑色素的上皮细胞,形态上表现为上皮细胞样和纺锤形细胞样,细胞大小约为15.4μm。此外,B16-F10细胞系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适合于在培养皿中以单层形式生长。
B16F10-LUC荧光素酶标记亚系
B16F10-LUC是B16-F10细胞系的一个荧光素酶标记亚系,通过慢病毒转染方式引入了荧光素酶基因。可用于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和活体动物成像实验。B16F10-LUC细胞系稳定地表达荧光素酶,无需添加抗生素维持,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法来监测细胞活性和转移过程。
B16F10/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产品参数表
名称 | 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 |
别称 | B16F10; B16/F10; B16 melanoma F10 |
种属 | 小鼠 |
组织来源 | 皮肤 |
肿瘤类型 | 黑色素瘤细胞 |
生物安全等级 | BSL-1 |
建系时间 | 1954年 |
细胞形态 | 纺锤形和上皮样细胞 |
生长特性 | 贴壁生长 |
冻存条件 | 冻存液:55%基础培养基 + 40% FBS + 5% DMSO,温度:液氮 |
培养基 | RPMI-1640 + 10% FBS + 1% P/S |
推荐传代比例 | 1:3 - 1:4 |
推荐换液频率 | 2-3次/周 |
特殊注意事项 | 使用DMEM培养时可能出现黑色素快速积累,推荐使用RPMI-1640完备培养 |
特殊背景介绍 | B16-F10细胞是B16-F0细胞的亚系。 |
生长条件 | 气相:95%空气 + 5% CO2,温度:37°C |
细胞大小 | 约为15.4μm |
推荐传代方法 | 1:2至1:3,每周3次 |
荧光素酶标记特性 | Luciferase B16-F10细胞稳定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 |
药物筛选浓度 | B16F10-LUC细胞puro药筛浓度为1.0ug/ml,培养过程中可不用再添加puro,如若担心抗性随着传代时间降低,可定期用0.5ug/ml浓度puro维持 |
Luciferase活性检测 | 可用作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检测中的阳性对照,也可用于活体动物成像实验。 |
肿瘤转移能力 | 具有在脾脏、肝脏和肺部转移的能力 |
细胞代数 | p3-p8 |
培养教程
培养基选择:
B16-F10 细胞在 DMEM (含 1.5g/L NaHCO3)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但大部分品牌的 DMEM 含有较高浓度的 NaHCO3 (3.7g/L)。若使用 DMEM (3.7g/L NaHCO3) 培养基培养细胞,需要提高 CO2 浓度 (7%-10%)。
推荐的基础培养基是 DMEM (高糖) 培养基。
细胞培养操作:
复苏细胞:将含有 1 mL 细胞悬液的冻存管在 37℃水浴中迅速摇晃解冻,加 4mL 培养基混合均匀。离心后吹匀,然后将所有细胞悬液加入含适量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培养过夜。
细胞传代:细胞密度达 80%-90% 时进行传代培养,具体操作包括细胞解离、补充培养基等步骤。
细胞冻存: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时,可进行细胞冻存,具体操作包括细胞收集、冻存液添加、冻存等步骤。
培养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培养瓶是否完好,培养液是否有异常现象。
仔细阅读细胞说明书,了解细胞相关信息。
建议前 3 天拍几张细胞照片,记录细胞状态,以便技术沟通交流。
B16 细胞的特点和应用:
B16-F10 细胞源于 C57BL/6J 小鼠黑色素瘤,具有高增殖率、侵袭性强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转移研究、肿瘤模型建立、基因编辑等方面。
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进行基因敲除、点突变等操作,用于探究肿瘤发生机制、治疗靶点等。
优缺点:
优点包括易于成长、快速增殖、致瘤性强等。
缺点包括缺乏人的相关性、细胞异质性等。
常见问答
- B16-F10细胞的性别是什么?
- 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起源于1954年。肿瘤在C57BL/6J小鼠中自发产生。最初的肿瘤病变发生在耳朵底部的皮肤上。肿瘤系通过在体内连续传代维持。1970年,使用B16黑色素瘤细胞系,仔细记录了小鼠静脉注射后黑色素瘤的最终处理情况。没有关于起源小鼠性别的记录。
- 什么是NBL细胞系列?
- 人类和动物细胞系的NBL系列收集的一个目的是从各种临床材料中产生和分布细胞的早期传代原代培养物。与大多数其他培养物不同,这些培养物中的许多是混合种群。例如,来自肿瘤的NBL系可能由基质细胞和癌症细胞的混合物组成,其中前一种细胞类型占主导地位。作为原代培养物,它们的加倍潜力有限,随着衰老,它们将被从收藏中移除。为了确保生存能力,我们通常将它们作为生长培养物分散在烧瓶中。
相关资料
STR鉴定及相关
STR点位信息
18-3 | 15,16 |
6-7 | 15 |
5-5 | 16,20 |
X-1 | 28 |
1-2 | 19,20 |
7-1 | 26.2 |
8-1 | 16,17 |
1-1 | 17,18,19 |
19-2 | 13,14 |
15-3 | 22.3,23.3 |
12-1 | 17,18 |
6-4 | 18,19 |
4-2 | 20.3,21.3 |
3-2 | 14,15 |
2-1 | 16 |
13-1 | 17.1,18.1 |
11-2 | 16,17 |
17-2 | 15,16,17 |

参考文献
-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中侧群细胞的分离及其耐药性初探 现代免疫学 > 2011年4期
- 摘要:利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技术,我们分选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P细胞)和...
- 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017年22期
- 摘要:...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黑...
- 大黄素对黑素瘤细胞B16F10迁移的影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年06期
- 摘要:目的研究大黄素对黑素瘤细胞B16F10的迁移能力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
- 羟喜树碱对黑素瘤B16F10细胞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药学服务与研究 > 2022年1期
- 摘要:目的:观察羟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对黑素瘤B16F10...
- 查看完整内容 >
上一篇:B16-F1小鼠黑色素瘤细胞
下一篇:L929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