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SCs细胞(人脂肪干细胞永生化) (暂不提供)
- 来源:正常脂肪组织
- 细胞特征:贴壁细胞 ,长梭形细胞,不规则细胞
- 培养基:人脂肪干细胞永生化专用培养基
- 其他:不同脂肪部位来源的ADSCs在增殖、分化潜能、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细胞)永生化通常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实现,在细胞基因组中导入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并结合抗生素筛选及多次传代,从而获得具备稳定增殖能力的细胞株。脂肪干细胞凭借来源丰富、获取相对简单以及扩增能力突出越来越受到重视。ADSCs细胞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具备强大的增殖潜力,并可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多种类型,显示出多向分化潜能。
ADSCs(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即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类成体多能干细胞。主要通过胶原酶消化皮下脂肪组织获得,在脂肪组织基质血管分离出的细胞群中,具备贴壁特性的即为ADSCs,约占其中的3%左右。作为来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AD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体外培养条件下易于扩增且衰老速度较慢。ADSCs细胞还能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如HGF、VEGF、TGF-β)和抗炎因子,发挥旁分泌调控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部位脂肪来源的ADSCs细胞在增殖速度、分化潜力及基因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的“来源依赖性”。
ADSCs细胞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已被应用于骨与软骨缺损修复、心血管组织再生、神经损伤修复等研究,并在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中被视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同时,ADSCs细胞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抗炎、抗凋亡及促进组织再生的潜力。此外,通过外泌体及分泌因子调节细胞微环境,ADSCs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功能恢复和再生,为未来的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和应用前景。
ADSCs人脂肪干细胞永生化特性特征
ADSCs细胞属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类群,表达典型的MSC标志物,如CD10、CD13、CD29、CD44、CD49b、CD73、CD90、CD105等。
ADSCs细胞通常不表达造血系及内皮细胞标志物,如CD14、CD31、CD34、CD45和HLA-DR。
分化诱导过程中,ADSCs细胞可表达多种特异性蛋白和基因,如向神经样分化时诱导表达S-100β、P75和GFAP等标志物,显示其多向分化潜力。
在增殖状态下,ADSCs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边形,排列成簇状、漩涡状,具有良好的贴壁生长和增殖能力。
ADSCs细胞表达多种调控干细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基因,包括干细胞标志基因(如Oct4、Sox2、Nanog)以及参与脂肪、骨、软骨、神经等细胞系分化的相关基因。
miRNA在ADSCs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miRNA包括miR-21、miR-30c、miR-148a、miR-125a-3p等,通过调节TGF-β、Wnt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命运。
miR-21通过下调TGF-β受体2解除对成脂分化的抑制,miR-145促进向平滑肌细胞分化。
ADSCs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早期传代中细胞增殖活跃,能保持细胞形态和基因表达的稳定性。
免疫调节性强,ADSCs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VEGF、HGF、TGF-β),在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多向分化潜能,ADSCs细胞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等。
ADSCs细胞参数表
细胞名称 | ADSCs细胞(人脂肪干细胞永生化) |
别称 |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
细胞类型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 |
细胞来源 | 成人皮下白色脂肪组织,通过酶解法(胶原酶I消化)分离获得 |
细胞形态 | 成纤维样形态,贴壁生长,呈纺锤形或多边形,单层铺开 |
表面标志物 | CD10、CD13、CD29、CD44、CD49b、CD73、CD90、CD105为阳性;CD14、CD31、CD34、CD45、HLA-DR为阴性 |
细胞活力 | 体外培养细胞活力通常>95% |
培养基 | DMEM/F12或α-MEM基础培养基,添加胎牛血清5%-10%或无血清配方,含抗生素及生长因子(如bFGF) |
培养温度 | 37°C |
培养气体 | 5% CO2,95%空气 |
传代比例 | 1:2至1:3,传代时细胞密度保持在70%-90% |
增殖周期 | 潜伏期24小时,对数增长期36小时群体倍增时间 |
传代次数 | 早期传代(P2-P6)细胞生长状态活跃,高代传代可能出现细胞衰老、功能下降 |
脂肪细胞 | 可分化为成熟脂质代谢功能正常的脂肪细胞 |
成骨细胞 | 表达骨相关分子如Runx2、ALP,能形成矿化结节 |
软骨细胞 | 表达SOX9、COL2A1等软骨相关基因 |
肌细胞 | 能向成骨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 |
神经细胞 | 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能表达神经标志物如GFAP、Nestin |
生长因子分泌 | VEGF、HGF、bFGF、TGF-β、IL-6、IL-8等多种促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因子 |
免疫特性 | 免疫豁免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HLA-DR,具免疫调节作用 |
关键转录因子 | 表达Oct4、Sox2、Nanog等干细胞相关基因,及脂肪生成相关基因PPARγ、C/EBPα,成骨相关基因Runx2 |
miRNA调控 | miR-21、miR-148a等调节脂肪分化,miR-145参与向平滑肌分化 |
冻存条件 | 10% DMSO + 90%血清冻存液,-80℃短期保存,液氮罐长期保存 |
无菌标准 | 无菌、无支原体、无内毒素 |
细胞浓度用于临床 | 常用浓度5×10^5^到1×10^7^细胞/mL,脂肪移植中ADSC浓度5×10^5^细胞/mL效果显著 |
应用安全性 | 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无明显排异反应及毒性 |
增殖性能 | 体外培养时呈典型“S”型生长曲线,早期传代细胞保持较高增殖能力 |
传代次数限制 | 建议使用早期传代细胞,避免长期传代导致细胞特性改变 |
永生化人脂肪干细胞与原代ADSCs细胞对比
名称 | 原代ADSCs(人脂肪干细胞) | 永生化ADSCs(携带TERT基因的ADSCs) |
来源 | 直接来源于人体皮下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 | 原代ADSCs经慢病毒转染TERT基因并筛选获得 |
寿命 | 有限增殖能力,随传代数增加逐渐衰老、凋亡 | 无限增殖潜能,避免细胞衰老,长期稳定传代 |
形态特征 | 类似成纤维细胞,随传代时间延长形态会逐渐变大、扁平 | 稳定保持成纤维样形态,传代过程中形态变化小 |
遗传稳定性 | 传代数高时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 经长期传代仍保持较好的遗传稳定性(需定期检测) |
免疫表型 | CD10、CD13、CD29、CD44、CD90、CD105阳性;不表达CD14、CD31、CD45、HLA-DR | 与原代相似,保持间充质干细胞典型表型 |
分化潜能 | 多向分化潜能(脂肪、成骨、软骨、心肌、神经等),但随传代数下降 | 保持长期稳定的多向分化能力,受衰老影响小 |
应用场景 | 适合临床移植、细胞治疗等应用,但数量有限 | 更适合基础研究、机制研究、高通量药物筛选 |
优点 | 取材方便,来源丰富,临床应用前景广 | 稳定性高,可长期保存和应用,利于实验重复性 |
缺点 | 增殖有限,个体差异大,实验重复性差 | 存在外源基因插入,临床应用仍存在安全性顾虑 |
培养教程
ADSCs人脂肪干细胞永生化培养教程
adscs细胞复苏
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酒精消毒操作台与培养器皿。
从液氮取出adscs细胞冻存管,迅速置于37℃水浴中摇晃,1–2分钟解冻。
将细胞悬液转移至无菌离心管中,加入预热完全培养基稀释,降低DMSO浓度。
1000 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
用新鲜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并接种入培养瓶。
放入培养箱,次日更换培养液去除残余DMSO。
adscs细胞传代
当细胞达80%–90%汇合时,弃去培养液并PBS清洗一次。
加入适量0.25%胰酶,37℃消化1–2分钟,细胞变圆时终止消化。
加入等体积培养基中和胰酶,轻轻拍打瓶壁使细胞脱落。
转入离心管,1000 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
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按1:3–1:4比例分瓶继续培养。
adscs细胞冻存
选择对数生长期、约80%汇合的细胞,PBS清洗并胰酶消化收获。
将细胞重悬于冻存液中,调整浓度至1–5×10⁶个/mL。
分装于冻存管,放入程序降温盒内,以1℃/分钟速度在-80℃冷冻过夜。
次日将冻存管移至液氮罐长期保存。
注意事项
全程操作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污染。
adscs细胞复苏后应及时换液,防止DMSO对细胞产生毒性。
冻存液必须现配现用,保证细胞存活率。
传代次数过高可能影响adscs细胞的分化潜能,需做好传代记录。
相关资料
- 3T3-L1细胞培养常见问题
- 思泰默公司是否测试3T3-L1细胞系的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细胞的形成包括在我们对3T3-L1...
- 人胚肺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
- 人类胚胎肺细胞和干细胞是两种细胞类型,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来源、特性和用途...
- 查看完整内容 >
STR鉴定及相关
参考文献
- 中药调控3T3-L1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0年4期
- 摘要: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而传统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
- 自噬在胰岛素介导的3T3-L1脂肪细胞去分化中的作用机制 《山东师范大学》 2019年
- 摘要:...可以清除胞质内的脂滴(lipid droplet,LD),自发去分化为具有干细胞特性...
- 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比较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年06期
- 摘要: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 线粒体顺乌头酸酶Aco2对3T3-L1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年
- 摘要:线粒体对于维持白色脂肪细胞代谢稳态是必需的,在脂肪形成的初始步骤中,TCA循环产生的ATP...
- 短链脂肪酸盐丁酸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苏州大学》 2010年
- 摘要:目的:研究短链脂肪酸盐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抑制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
- 查看完整内容 >
上一篇:SW872细胞(人脂肪肉瘤细胞)
下一篇:没有了